(见《电影画报(上海1933)》1933年第3期21页)原版阅读
(见《明星(上海1933)》1935年第2卷第2期1页)原版阅读
(见《明星》1935年第2卷第2期)原版阅读
(见《明星特刊》1927年第28期1页)原版阅读
(见《电影月报》1928年第7期10页)原版阅读
序言
周华斌原版阅读
一原版阅读
20世纪初社会变革,政局动荡,戏剧体制出现了转型。原版阅读
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大背景相适应,单一的“戏曲”趋于多元,出现了西方式的戏剧(drama)。原版阅读
上海是西方戏剧进入中国的滩头,也是“新剧”的前沿阵地。其主要标志,是朱双云1914年撰写并出版的《新剧史》。其中载录有起于光绪二十五年(1899)的、基督教圣约翰大学圣诞节学生演出的“新剧” 朱双云《新剧史》认为,1899年起,上海基督教圣约翰书院在圣诞节“创始”演出了“新剧”,之后徐汇公学、南洋公学等“踵而效之”。。原版阅读
朱双云(1889—1942)本身就是学生出身,是新剧的身体力行者。他写作出版《新剧史》时不过25岁,离学生演剧的新剧“创始”只有15年。况且,当时朱双云准备去汉口继续履行新剧的“剧事”,只用三天时间就草草写完了万余字的新剧《春秋》部分,其他部分则由出版商剪贴《戏世界》报或取自同仁文字。尽管完成仓促,但《新剧史》毕竟言简意赅地记述了上海新剧活动家们的创业轨迹。同时,翔实地统计了上海10余年间18处学校演剧,以及走向社会的54个民间新剧组织。特别是上海的外国租界区,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新剧的人气正旺,前程不可限量。这种情况甚至影响到陈独秀、胡适、傅斯年、刘半农等在1915年《新青年》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新剧与旧剧的艺术论争。1919年“五四新文化运动”也未必没有受到这一文化思潮的影响。原版阅读
然而,作为文献资料,《新剧史》毕竟单薄,不甚严谨。1914年同年,中华图书馆出版了《新剧考》(第一集),录考7部新剧的舞台演出情形,但未见有第二集。参见赵骥《〈新剧考〉与上海早期的新剧演出》,中央戏剧学院《戏剧》2015年第6期。与此相应,五年后的1919年,又有郑正秋编辑出版了《新剧考证百出》,则奠定了新剧文献史料的基石。原版阅读
二原版阅读
郑正秋(1889—1935)与朱双云同龄,别署“药风”,同样是新剧的身体力行者。郑正秋首创了“新民社”和“药风剧学馆”等新剧的社会团体,亲自从事编、导、演。出版《新剧考证百出》时,其年三十,朱双云的《新剧史》就分别载有郑药风的“本纪”和“传纪”。原版阅读
20世纪初叶,新剧又称“文明戏”,与白话演讲交汇。郑正秋常常面对观众发表言论,侃侃而谈,被誉为文明戏的“言论老生”。他同时也是报人,常在报纸上发表剧评,并且创办过与戏剧相关的几种报刊。参见本书附录一:《郑正秋〈新剧考证百出〉与上海早期话剧》。原版阅读
其时电影初起,1917年,连上海商务印书馆都吸纳私人影片公司,设立了“活动影戏部”。其实,此前郑正秋早已在1913年就编导了《难夫难妻》(与张石川联合编导),该片成为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短片。此后,他步入电影界,编导了《孤儿救祖记》《姊妹花》等50余部电影。由此被中国电影界誉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开拓者之一。原版阅读
1919年郑正秋编辑出版的《新剧考证百出》,以“本事”方式记述了 “新剧”98部、西方新剧33部,计131部。所谓“本事”,即“新剧”处于“幕表戏”阶段的故事梗概。原版阅读
戏剧本是“搬演故事”的艺术,故事连带着“情节”及思想内涵,拓展为人物刻画和性格表现。西方戏剧史学者认为,“故事”与“仪式”是戏剧赖以产生的两大要素,倘若没有故事,戏剧则限定于歌舞、杂戏之类技艺表演。所谓“幕表”,蕴含有情节、人物的起伏和场上表演节奏。原版阅读
在中国戏剧史上,作为文献的《元刊杂剧三十种》侧重于“曲”的辑录,但也隐含有四折一楔子的情节结构。明清时期的《南词叙录》,以及各种《曲话》《曲品》《曲论》等,除了品评曲词之外,必论其“剧”,即情节人物。1928年董康的《曲海总目提要》,辑为传统戏曲本事的“曲海”。此前,1919年出版的《新剧考证百出》,则表现为时代感极强的中西题材“新剧”的故事支撑。原版阅读
《新剧考证百出》,包含中国题材的新剧近百部,如新民社的《恶家庭》《卖国奴》;春柳社的《高丽闵妃》(韩国爱国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毙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题材)《渔家女》《一缕麻》《生死姻缘》《芳草怨》《茶花女》(法国小仲马小说题材)《怨偶》《晴雯》《田七郎》;药风社的《义丐武七》《徐锡麟秋瑾合传》《蔡锷》《党人碑》《同命鸳鸯》等。西方题材的新剧30余部,主要是20部左右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,其悲剧、喜剧、趣剧、浪漫剧、传奇剧几皆包容。悲剧如《鬼诏》(即《哈姆雷特》)《倭塞罗》(即《奥赛罗》)《口孝与心孝》(即《李尔王》)《巫祸》(即《麦克白》);浪漫剧如《铸情》(即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)《孪生兄妹》(即《第十二夜》);趣剧如《夏夜梦》(即《仲夏夜之梦》);传奇剧如《飓媒》(即《暴风雨》)等。此外,又有法国戏剧《牺牲》(雨果名作)《鸣不平》(莫里哀喜剧);德国喜剧《真假娘舅》。更包括日本明治维新后受西方戏剧影响的现实主义“新派剧”——《社会钟》《猛回头》《血蓑衣》《不如归》《老婆热》(喜剧)等。原版阅读
由此,可以看出从清末到1919年以前上海地区新剧的基本面貌。应该说,这仅仅是当时上海报刊上所反映的新剧的一角。据有关学者研究,仅郑正秋一人,编写各类戏剧的总数就达500部以上。参见本书附录一:《郑正秋〈新剧考证百出〉与上海早期话剧》。尽管其中包括古典小说和“古装戏”题材,但在郑正秋编辑的《新剧考证百出》里,可以看出“新剧”区别于“旧剧”的内容导向——关注现实,放眼世界,重视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。原版阅读
近年来,有戏剧史学者根据民国时期的图书报刊,辑录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传奇杂剧,不到200种。按:左鹏军《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》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目录”,为188种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。其实,杂剧和传奇属于宋元明清的古典戏曲形态。倘若从剧本上看,明清以后的杂剧传奇有相当部分已成为案头“曲体文学”,晚清和民国时期尤其如此。在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大势下,戏剧性的事件和人物不断涌现,其时尽管出现了“文学改良运动”,有志之士撰写了戊戌六君子、鉴湖女侠秋瑾、国民革命军黄花岗烈士等关心时政的现实题材,但新剧的同类题材更加丰富。在数量上,作为“曲体文学”的杂剧、传奇不可与新剧同日而语。原版阅读
“新剧”与“旧剧(传统戏曲)”相对。20世纪初叶,“新剧”的故事和思想内涵与“旧剧”显示出明显的时代差异。在表现形态上,不言而喻,显然“新剧”比“古装”更与时代贴切。在这个意义上,《新剧考证百出》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文献性的史料价值。原版阅读
三原版阅读
新剧界的同仁们在1928年将新剧更名为“话剧”。“话剧”的定名地点亦在上海。原版阅读
我的父亲周贻白早年与田汉、欧阳予倩、唐槐秋、洪深、阿英等戏剧人,都在上海经历过旧戏、新剧、话剧、电影的实践,与郑正秋一样是戏、剧、影一体的当事人。田汉的“南国社”在20世纪20年代中叶又称“南国电影剧社”,他们在创作戏剧、戏曲、电影剧本时,往往先构思“本事”,相当于“幕表”,这在文艺创作的规律之内。清初李渔《闲情偶寄》的“词曲部”,就称戏曲创作是“结构第一”。原版阅读
那么,《新剧考证百出》所显示的中西方戏剧的“事略”、“本事”、“大略”乃至分幕,就有戏剧创作的实际意义。30年代我父亲周贻白在上海创作出版的话剧剧本,就不仅带本事,而且注以首演剧场、布景说明、灯光气氛、人物情绪等。有的甚至附上布景道具的立体图。历史题材则附有相关史实的考证。类似的话剧剧本,当时已是上海话剧界的通例。剧本完成后,在排练时,父亲周贻白常常附带“导演”的职责,有的话剧兼由电影导演担当。在话剧、电影的创作中,他有时还充当配角演员,这也是当时上海演艺界的常规。20世纪前半叶,新剧、话剧、电影相继处于初起状态,我相信郑正秋、田汉、欧阳予倩、阿英等也是这么干的。原版阅读
1922年,郑正秋与电影界同仁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,而且擅长编导家庭题材的伦理片。这与他从事新剧创作的经历不能说没有关系。我的父亲周贻白与阿英也都在明星影片公司工作过,周贻白同样创作了若干部揭示人性善恶的家庭伦理话剧。原版阅读
剧人与影人的交融,不妨以1933年郑正秋编导的故事片《姊妹花》为例。原版阅读
《姊妹花》讲的是一对孪生农村姐妹的传奇经历,进城后,一入豪门,一进监狱,由电影明星胡蝶一人分饰两角,大受欢迎。1934年公映后,获得当年的最佳票房。1935年3月参加了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。其实,孪生兄弟姊妹是西方戏剧永恒的母题。郑正秋《新剧考证百出》中,就载录有英国莎士比亚的《孪生兄妹》(即《第十二夜》),是圆满的戏剧结尾。同书还载录了英国悲剧《异母兄弟》的传奇故事。原版阅读
1935年郑正秋去世后,周贻白于1941年写了电影《新姊妹花》。故事讲述的孪生姊妹一为教员、一为交际花,分别与青年画家和权贵恶人有一番恩爱情仇的矛盾纠葛。这部影片当时由电影明星陈云裳一人分饰二角,是《姊妹花》的路子。原版阅读
1965年,上海电影界谢晋执导了彩色故事影片《舞台姐妹》,其中的舞台姊妹虽然不是孪生,却也拜为金兰。故事讲的是二女面临恶霸的威胁利诱,“解放前后两重天”的传奇式人生道路。在编剧方面,也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郑正秋《姊妹花》的孪生姊妹母题,以及不同命运和团圆结局的影子。原版阅读
于是,从郑正秋的《新剧考证百出》,可以追溯20世纪初上海文艺界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交融,以及新剧、话剧、电影乃至剧人、影人的种种努力,新剧的出现乃文化思潮使然。原版阅读
此为余话,就此打住。原版阅读
2015年12月15日于北京原版阅读
新剧考证1《恶家庭》2《家庭恩怨记》3《痴儿孝女》4《怨偶》5《火里情人》6《高丽闵妃》7《亡国大夫》8《堕溷花》9《文明人》10《渔家女》11《生别离》12《十姊妹》13《双狮记》14《豹子头》15《花和尚鲁智深》16《蛇女士》17《恨海》18《蝴蝶梦》19《爱欲海》20《芳草怨》21《宝石镯》22《玉鱼缘》23《情海波》24《中山狼》25《茶花女》26《男欤?女欤?》27《双泪碑》28《鸳鸯剑》29《王熙凤大闹宁国府》30《夏金桂自焚记》31《兰因絮果》32《寄生花》33《青泥莲花记》34《风尘双侠》35《催眠术》36《浮云》37《爱情之试验》38《陈七奶奶》39《爱晚亭》40《镜中花》41《报恩图》42《妾断肠》43《红妆侠士》44《风流果报》45《生死因缘》46《慈母血》47《金不换》48《新黄粱梦》49《小翠》50《珊瑚》51《刘老老进大观园》52《庞静宜》53《庞淑宜》54《黄静瑛》55《田小辫子》56《贾大少爷》57《沈剥皮》58《一缕麻》59《迦茵》60《梨云梦》61《鸳盟离合记》62《浪里鸳鸯》63《晴雯》64《夺嫡奇冤》65《秋海棠》66《新戏迷传》67《芦中人》68《中山被难》69《夜未央》70《归梦》71《卖国奴》72《花月香城记》73《田七郎》74《陶子尧》74《晴梅》75《晴雪》76《未了缘》77《同命鸳鸯》78《爱国忏情》79《情空》80《美人心》81《同室操戈》82《风筝误》83《石家庄》84《桃源痛》85《蔡锷》86《徐锡麟秋瑾之合传》87《隐痛》88《秘密女子》89《义丐武七》90《尖嘴姑娘》91《党人碑》92《恒娘》93《义婢》94《新红楼》95《马介甫》96《活佛升天》97《邱丽玉》98《芙蓉屏》99《庚娘》
西洋新剧1《肉券》2《驯悍》3《孪误》4《铸情》5《仇金》6《柏立格而》7《巫祸》8《医生女》9《维也纳大公》10《鬼诏》11《口孝与心孝》12《吴先生》13《指环恩仇》14《从姊妹》15《怨偶成嘉偶》16《夏夜梦》17《像活》18《孪生兄妹》19《情惑》20《飓媒》21《热血》22《牺牲》23《社会钟》24《真假娘舅》25《不如归》26《新不如归》27《倭塞罗》28《猛回头》29《异母兄弟》30《血蓑衣》31《鸣不平》32《老婆热》33《白手印》
附录一:郑正秋、《新剧考证百出》与上海早期新剧一、关于郑正秋的生平和早年的新剧活动二、关于《新剧考证百出》一书三、郑正秋和上海早期新剧演出